当川味融入歌声
会碰撞出怎样动人的旋律?
2025年6月10日晚19:30分,民族声乐演唱与舞台实践课程教学创新实践音乐会“歌声里的川味—大思政课音乐会”在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成功举行,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充满巴蜀风情的视听盛宴!在谭学胜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历经一年精心筹备,将课堂所学与舞台实践完美融合,让一首首经典四川民歌焕发出全新活力。
音乐会以欢快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暖场,瞬间点燃现场气氛。“螃呀么螃蟹哥,八呀么八只脚”—— 六位演员踩着轻快的节奏,模仿螃蟹横行的可爱步态唱起《螃蟹调》,在舞台上复刻出重庆开州河畔的捉蟹场景。演员们的欢快演唱也让整首作品焕发活力,充满生机。
紧接着,以羌族传统锅庄舞为灵感的合唱歌曲《羌族锅庄舞曲》上场,在舞台上点起晚会的篝火。多声部和声里,既有碉楼千年的回声又有动感的旋律,再配上演员们充满激情的演唱将羌族人民豪迈热情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川南苗族原生态情歌《朵荡之呦》如山涧清泉般流淌而出。歌者身着银饰盛装,“朵荡吱哟 ——”的起调穿透声场时,好像能看见晨雾中提着竹篮的苗家少女用轻快悠长的旋律,诉说着苗寨青年男女的浪漫爱情,让我们置身于苗寨那如诗如画的风景中。
南宋流传至今的《一窝冬寒菜》让泸县田间的泥土味飘进了音乐厅,他们以冬寒菜为意象,用生动诙谐的方言歌词,描绘着种植、采摘冬寒菜的生活细节,在辛苦的劳作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对生活充满热爱。青年男女以麻鞋传情的《打双麻窝子送给你》则织就了一首劳动情歌,一双麻鞋,一针一线,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
由《康定情歌》改编而来的《跑马溜溜的山上》,极具动感的节奏引起了全场轰动,观众们不自觉地与台上演员一起随着音乐韵律舞动。在松弛感满满的舞曲乐段后,演员们再现了《康定情歌》的原版,原版和改编版的碰撞让这首作品更具张力。
这首歌以“火辣辣”的辣椒为意象,融入现代音乐元素的《火辣辣》,写出了川人敢爱敢恨、热情似火的性格。
创作于1998年的《多彩的情歌》是对羌族浪漫爱情的生动描绘。清澈的音符,干净的织体飘荡在羌族的山间,蓝天白云下。青年男女们用歌声诉说着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
《波阿妞妞》带领我们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峨曲古乡。“波阿妞妞”,讲述的是一位美丽的彝族姑娘即将远嫁。彝族的口弦,笛子跟随女声对远方一起呼喊,家人对波阿妞妞一次次的念叨让我们看到了彝族家庭淳朴的一面。
《哭嫁—云端歌起》更是将彝族独特的婚俗文化“哭嫁”融入歌声,新娘与女伴们交织着泪水与歌声的演绎,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与温暖。
“萨朗”舞的热烈,山歌的悠扬让我们好像看到羌寨碉楼的守望。一首描绘了羌寨如画风景与独特的“尔玛”风情的《云朵上的羌寨》中,歌者唱出 "一道道山梁,一块块石板,铺向云朵的家乡", 讲述着碉楼里的坚韧与火塘边的温情。
除了这些经典作品,《民歌联唱》《酒歌联唱》等节目也轮番上阵。《民歌联唱》中,《高高山下一条河》《对门哥哥闹花灯》等歌曲,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四川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酒歌联唱》里,彝族豪迈的《凉山酒歌》、羌族古老的《清凉凉的砸酒》,以酒为媒,传递着深厚情谊。
音乐会结束时,谭学胜教授讲到:“我们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讲好我们四川人的故事!”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一次民族声乐教学创新的成功实践和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舞台上检验学习成果。同时,也让更多人领略到四川民歌的魅力,感受到川味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们在谭老师的指导下,在实践中理解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那些回荡在音乐厅的旋律,既是对巴蜀文明的致敬,也是新时代青年对民族文化的深情告白。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