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2025年国家艺术基金“巴蜀地区民族声乐艺术评论人才培训”在成都培训基地完成集中授课总结。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谭学胜教授,四川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杨晓教授应邀出席。
“巴蜀地区民族声乐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由四川音乐学院牵头实施,是全国唯一立项的声乐评论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在集中授课阶段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青年人才。授课教师中既有在艺术评论理论领域具有重要建树的孙洪斌、李倍雷、郭声健、田川流、马知遥等权威,也有在声乐表演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谭学胜、董华、方琼、赵振岭、余慧承、石倚洁、龚爽、王志昕、李亚东等专家,还有在艺术创作领域具有显著成果的魏德泮、左芝兰、李劭晟、蔡东铧、郭曲等艺术家,同时也邀请到了张刚、罗立章、冯兴荣等多位深耕巴蜀民族声乐领域的学者参与。这些专家的加入不仅保证项目的理论性与艺术性,同时也能够以跨学科视角为学员带来更多新知。
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谭学胜教授对项目集中授课阶段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本项目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实际,打破了民族声乐领域以创演为主人才培养机制,力图以文艺评论的角度锲入,以期建构完善的民族声乐理论评论人才梯队,不断推动民族声乐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以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的文艺评论成果来为“中国乐派”的发展提供多方位支撑。川音在民族声乐领域具有的深厚历史渊源与艺术积淀,此次人才培养为广大青年评论人才提供良好的机遇,期待各位学员能够圆满完成后续研习任务,产生持续性的艺术评论价值。
四川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杨晓教授在发言中表示,本次项目的开展立意新颖、执行高效、所产生的意义深远,项目团队在执行过程当中。本项目实现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不同学科的专家与学员得以在此深切交流,拓展了他们的文化事业、提高了他们在艺术评论领域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文艺评论的信念。期待项目在后期能够继续秉持严肃、严格、严谨的学术态度,保证完成预期目标。
项目组与全体学员分别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项目组表示,“巴蜀地区民族声乐艺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立足于巴蜀、放眼于全国,在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鼎力支持,彰显出了文艺评论高度、艺术专业精度、文化视角广度,在业界不仅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也获得了业内专家的普遍好评。全部学员在集中授课阶段通力合作、携手共进,不仅在专业水平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同时也彰显出良好的学习风貌与艺术评论素养。未来,项目组将和全体成员继续努力,以“为民族发声,为时代歌唱”的信念为核心,将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的后续工作办好,持续发挥艺术教育优势,深化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为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群策聚力,真正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奉献更多巴蜀力量。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