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上午9点,由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西南音乐研究中心作曲技术研究所、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创新创作中心主办,四川音乐学院教务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协办的第二十届(2024)中国·成都“阳光杯”学生新音乐作品比赛暨系列学术活动——学术讲座《文化交融与音乐创作——中西双重视野的碰撞与共鸣》于四川音乐学院聂耳音乐厅顺利举行,正式拉开本次“阳光杯”系列学术活动的帷幕。讲座由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德国汉堡国立音乐与戏剧大学教授(荣休)陈晓勇主讲,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黄旭教授主持。讲座围绕陈晓勇教授的创作经历及代表作展开,探讨了音乐创作中的形式与感知,以及音乐如何作为精神世界的表达。
讲座开始时,陈晓勇教授向在场师生分享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认为音乐是有形的艺术,其技术处理直接影响听觉体验。他强调,即使是复杂的音乐作品也应该呈现出作曲家的清晰思路。音乐的可理解性是前提,关键在于作曲家如何明确表达音乐中的问题。
此次讲座中,陈晓勇教授展示了其六部代表作,这些作品不仅标志着他创作路径上的转折点,也深刻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WARP》是陈教授创作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他在此作中探索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展示了技术层面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认同如何共同作用于创作。《Evapora》采用了“以意代形”的艺术手法,将中西文化的融合以隐蔽的旋律和动机形式体现,展现传统与创新的交织。《Colours of Dreams》探讨了声音的内部动力和声学效应,陈教授在此强调音色不仅是视觉感受的转化,更是声音内在动力的体现。《Interlaced Landscapes for Orchestra》通过三个乐章—宁静、波澜及复苏—展现了音乐如何层层递进地描绘对未来的期望,并在作品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交响乐技巧,探讨音乐、历史与民族记忆间的深刻联系。《Speechlessness, Clearness and Ease》通过融合两种文化的编制手法与电子技术的运用,探索了身份的冲突与融合,体现了作品中多维对立关系的整合。《Liberation-a requiem for humanity》则是陈教授对音乐跨越艺术属性,回归至反映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他认为音乐能揭示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最深层次。而近作《KAILASH》则进一步反映了他对生命、死亡及超越的哲学思考,通过四个乐章构成的叙事结构,引导我们经历自然、死亡与法性的过程,最终达到精神的升华。这六部作品完整体现了陈晓勇教授中西融合的音乐创作历程,从运用技术表达中国美学到运用多种学科融入作品以表达精神世界,每一部作品都是当下陈晓勇教授对生活和内心的总结和反思,他将他的思想和感受转化为了音乐,带给在场所有听众以视听盛宴。
讲座的最后一部分是现场提问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如何从作曲学习者转变为真正的创作者”“如何处理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素材”“如何使文化交融从形式到意识都能体现在音乐创作中”等问题,陈晓勇教授都给予了详尽的回答。陈晓勇教授谈到作为学生,在创作中不仅要追求创新,更要忠于自己,多积累多感受多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在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创作之路,而要做中国的音乐,年轻人要思考什么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要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才能做出真正的拥有中国美学的音乐。
撰稿:张薷珊 作曲系2023级和声专业研究生
修订:刘鹏副教授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