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

  华乐研讨

News Information

拾遗唐律宋格·重构古韵今声——记“声响II:唐律宋格·蜀风万籁——古词新唱立冬雅集”音乐会暨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4/11/13 17:14:51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

拾遗唐律宋格·重构古韵今声——记“声响II:唐律宋格·蜀风万籁——古词新唱立冬雅集”音乐会暨学术研讨会

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
 2024年11月13日 11:40 

2024年11月8日晚7:30,“声响II:唐律宋格·蜀风万籁——古词新唱立冬雅集”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室内音乐厅举办。音乐会首演了作曲家杨晓忠、昌英中、施子伟、杨华、景徐、郝宇锴、刁力力七位作曲家新创作的14首以唐宋诗词为蓝本的艺术歌曲。音乐会由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歌剧学院张怡教授担任13首歌曲的女高音独唱,并特邀欧冉副教授担任次女高音重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二级演员李淼担任吟诵;器乐与合唱方面,音乐会由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杨娅娅、刘浏老师担任钢琴艺术指导,古筝演奏家周天丽担任古筝领奏,箫演奏家沈肖萍、李欢担任横箫、洞箫的演奏,并在指挥家易丹执棒的声响学生合唱团及夏毅执棒的声响民族室内乐团的伴唱(奏)下呈现了一台形式多元、精彩纷呈且富于蜀地文化意蕴的音乐盛宴。



音乐会以作曲家杨晓忠的《唐宋诗词三首集句·成都好》拉开帷幕。作品将唐代岑参、宋代仲殊、陆游所谱写的三首不同时代的诗词进行拼贴,以“成都好”主题进行串联,在抒情、吟诵及戏曲唱腔等多元演唱中展现蜀地独特的声音文化符号。作曲家施子伟分别以唐代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及宋代苏轼的《蝶恋花·春景》为诗意创作了两首作品,展现出“春”主题下的情景交融。《春景》在音高、演唱上融汇了民族音乐与欧洲音乐两种不同体系,形成了多元风格视野下的古诗词音乐呈现。杨晓忠教授的《花间集·南乡子两首》则以简、淡、雅、逸的创作风格刻画出“水远山长”的蜀地风貌。



音乐会的第二部分致力于展现由古朴到浪漫,再到壮志豪情的情绪线索。作曲家景徐的《虞美人》采用泛五声调式调性手法展现音高色彩的变化,基于五声化和声的音高氛围赋予作品以古朴之感。作曲家郝宇锴的《静夜思》以具有浪漫色彩的和声语汇描绘月夜的静谧氛围。郝宇锴的另一首艺术歌曲《夜雨寄北》则通过在钢琴上模拟民族乐器“筝”的音色以表现“巴山夜雨”中的忧思情怀。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曲家杨华以合唱及钢琴声部营造戏剧张力,进而表现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之情。



在《阳光三叠》(吟诵与琴)之后,音乐会进入第三部分。该部分以由悲入喜的诗词风格与情绪布局将音乐会氛围推向高潮。作曲家昌英中的《春望》巧妙融合了西方歌剧唱法与戏曲唱腔元素,通过由宣叙调向咏叹调的逐步过渡以营造情感的递进化特征;作曲家杨华的《筹边楼和述国亡诗》以钢琴织体的形态变化展现女诗人薛涛登高望远的辽阔视野与花蕊夫人对蜀地沦亡之哀叹的诗意对比。作曲家刁力力的《忆秦娥》通过高音区带有强调意味的“音尘绝”表达对往昔的追忆与离别的感伤。在《忆秦娥》之后,音乐会逐渐转向带有“喜”意味的艺术歌曲呈现。昌英中教授的混声合唱《赠花卿》用拟声词重构川剧锣鼓,彰显出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杨晓忠教授的《唐宋诗词集句·成都曲》将具有四川曲艺意味的声腔与美声唱法相结合,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音乐氛围。音乐会以杨晓忠为独唱女高音、合唱、领奏古筝与民乐队而作《春夜喜雨》结束。作品借用川剧经典剧目《别洞观景》中的部分乐句材料进行随性延伸,并以拟声词描绘“风”、“雨”等自然景象,使音乐呈现出独特的川腔蜀韵。



作为整场音乐会唯一的女高音独唱,张怡教授在对13首艺术歌曲的演绎中展现出对多元演唱风格的精准拿捏。无论是音乐会第一部分所展现的“中”、“西”演唱风格的拼贴与渐变,还是第二部分由“静”到“狂”的情绪转变,抑或是第三部分中的“悲”、“喜”因素与戏曲唱腔,张怡教授都以游刃有余的把控与情感充沛的表达实现了对艺术歌曲的完美呈现与二度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四川音乐学院“音乐+传统文化”特色办学,依托“音乐之都”的成都市文化定位,深挖区域文化精髓,打造独具天府蜀文化的音乐品牌。围绕四川特色符号——“蜀地唐宋诗词”,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了以实际行动为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美好愿景,充分展示了学校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开展的工作。


2024年11月9日上午9:00,“古韵今声:蜀地唐宋诗词当代作乐的类化与泛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音乐学院武侯校区607智慧教室举行。研讨会邀请了文艺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声响II”音乐会的创作、理念、舞台呈现和创意设计等方面展开发言与讨论。会议重点关注蜀地传统音乐的当代转化及其文化传播路径。

国家一级作曲林戈尔教授指出,“声响II”音乐会将古典诗词与现代作曲技法结合,实现了贯古通今、融汇中西的艺术效果,为传统音乐的创新传承提供了示范。四川交响乐团【天资国乐】艺术总监牟岭虹认为,“声响创乐坊”是当代作曲家们“心灵的净土”,整场音乐会展现出与唐宋诗词相呼应的传统文化气质,彰显了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文化自信。国家一级作家李牧雨称赞“声响II”音乐会的系列艺术歌曲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当下的回应,其唤起了艺术家们心灵的共鸣。国家一级演奏员、录音师张正地认为,“声响II”音乐会展现出作曲家个体对诗词的不同理解、创作和呈现,其是一场“史诗般的音乐会”。作家冯乙历谈到,音乐会将现代都市的繁华和千年古都的雅致相融合,彰显出成都的城市文化气质。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副研究员杜梦甦认为,“声响II”音乐会传递了成都的闲适气息及非遗国粹的精致之感,希望这些作品在未来能够常演常新。四川音乐学院原教务处处长郑玉章教授还提出了建立“创演评”一体化平台,鼓励将本土文艺作品的创作、演奏及评论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以便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

“唐律宋格蜀风华,古韵今声类泛化。声响乐坊雕宫羽,万籁俱寂惟有她。”“声响II:唐律宋格·蜀风万籁——古词新唱立冬雅集”音乐会暨研讨会不仅通过新创艺术歌曲展现了唐宋诗词的当代活力,体现四川音乐学院注重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设计,充分展示学校办学定位形成的教育教学特色工作,更探索了蜀地传统音乐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化运用。因此,本年度的“声响创乐坊”项目为探索古诗文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也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贡献了力量。


策   划:杨晓忠
审   核郝宇锴  景   徐
文   案:周   姝

邮箱:ACTM_SCCM@163.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新生路6号







 武侯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新都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临空校区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

 招生电话:028-85430270 / 85430022

  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8-85430277

  艺术考级咨询电话:028-85490737 13060008118
 

请关注微博       请关注微信

四川音乐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版权所有© 2013       ICP备050166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