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上午,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贾国平作曲工作坊”进入第二阶段,聚焦中国传统乐器的当代表达、师生作品的个案研讨与作曲教学的系统交流。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对民族器乐写作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通过多元作品的展示与深入对话,呈现出作曲教学在观念更新、语言拓展与审美建构方面的多重维度。
本场讲座以“中国传统乐器的当代写作”为主题,贾国平教授从文献回溯与个人创作实践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民族器乐在当代语境中的表达路径与声音潜能,并分享了其长期致力于传统器乐当代表达的艺术思考。
贾国平教授以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发展为引线,提到“大同乐会”对传统曲目的整理与改编是这一进程的重要起点,其中《春江花月夜》作为代表作品在保留传统旋律主干的同时进行了音响拓展。随着时代演进,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成立“百代国乐队”,录制大量民族器乐作品,这些作品持续影响着当下的民族音乐舞台。贾国平教授展示了相关史料,并强调这些作品至今仍广受喜爱,印证了民族音乐的强大生命力。此外,他还介绍了刘天华、萧友梅、彭修文、姚亚平等音乐家对中国民族器乐创作的观念。
在讲座中,贾国平教授分享了其对民族器乐“诗意化表达”的艺术追求。他指出,民族乐器并非仅是音响媒介,更是承载文化身份的象征实体,创作者应从声音本体出发,重新审视“如何发声”与“如何言说”的本质问题。
这一理念在其代表作中得以鲜明体现。如《颓败线的颤动》以鲁迅《野草》中的意象为触发点,聚焦大唢呐音响的极限扩展,通过粗粝而压抑的声响,传达出一位老母亲被子女遗弃后悲愤欲绝地发出似人似兽怒号。作品不再只是音响的呈现,更是情绪与命运的书写。《天际风声》以海子诗歌《九月》为灵感,围绕笙的多音结构展开细腻的音响设计。运用复合颤音、呼舌技法与“花开式”的和弦织体,营造出“远方之风”“众神之死”“野花遍地”等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展现传统器乐在多维声音构建中的独特张力,建构出层次丰富的听觉空间,使语言与诗意在声音中汇合。在《雪江归棹》中,贾国平教授详述其五个部分如何通过不同的声响元素创造具体画面,构建出由“水天一色”至“烟波浩渺”的音响图景;而《清风静响》通过异质音色的组织与发展,探讨了器乐组合间声场变化的微妙关系,探索不同乐器组合下的声响可能性,强调声音元素的内在发展。《铙歌》则演绎了民间节庆中的奔放意象。作品基于民间音乐元素构建音响层次,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质与现代组织策略之间的融合。《盘古》体现了贾国平教授将他的音响思维推向极致的尝试。作品描绘“天地混沌、神斧开辟、天地升降、雷霆风雨、万物滋生”五个阶段,情感宏大。他提出:音乐是一种民族记忆与民族灵魂之依托,当代音乐创作如何在作品中将民族话语的历史记忆代代相传?如何传承民族精神之灵魂?这是他对当代民族器乐创作的根本追问。
通过本场讲座,同学们不仅拓宽了理论视野,更深刻认识到传统乐器在当代表达中的巨大张力。贾国平教授以其丰富的作品实践,呈现出一套具有美学高度与文化自觉的写作逻辑。他所追求的,并非形式化的风格再现,而是一种由声音出发,对文化记忆的重新召唤与创造性回应。
在26日下午与27日上午的工作坊课程中,贾国平教授对多部学生作品进行了逐一点评与指导。他围绕音乐形象的构建、结构逻辑的展开、风格语汇的提炼与媒介表达的选择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学生在创作实践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从风格趋向与材料运用看,部分作品展现出各具特色的审美探索。如《罗圈献彩》《追寻》《Nocturnal Creatures》等,分别呈现出结构推进的沉稳性、地域色彩的显著性与形象性思维的灵动性。贾国平教授指出,作品标题与音乐之间的内在逻辑应更加紧密,音响语言应成为意象生发的基础。他强调,风格化语汇的应用不能止于表征,应转化为推动作品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演奏呈现中应注重情绪释放与张力控制,从而整体提升作品的表现能量。
围绕民族音乐元素的使用,贾老师强调“材料吸收”的本质问题。《羌调》《小河淌水》《韵》等作品取材于民族性旋律或语汇,他建议深入研究传统音乐的旋法逻辑、节奏组织与音响特质,将其内化为具有发展性的现代音乐语料,并在西洋与民族器乐的协作中,构建音色映射与维度融合的声音体系。
在结构推进与材料发展方面,《脉动的边界》《嗡嗡》《行舟》等作品引发了关于时间构型与结构意向的深入讨论。贾老师指出,创作前期需清晰界定材料性质与功能,并预设其演变路径,以避免材料堆积或推进乏力。他强调,结构的构建应体现方向性、阶段性与目的性,使作品呈现出完整的时间逻辑。
针对影视配乐与艺术歌曲的创作实践,贾国平教授提出,音乐需在“服务功能”与“独立审美”之间寻找动态平衡,在相关作品中,他鼓励创作者在营造氛围的同时关注音乐本体的表现力。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一类作品中,强调应发挥歌词所承载的情绪潜能,通过织体构造、节奏调度与动态处理,增强作品的叙事性与听觉冲击力。
贾国平教授不仅为学生指出创作中的具体问题,更为其指向更高层次的思维空间,即一个对材料保持警觉、对结构持续清晰、对语言始终审慎的空间。他反复强调:应警惕既有“套路”的干扰,也不要轻信感性的直觉,而应在持续的推演中形成自我结构逻辑。
6月27日下午,“作曲系师生创作与作曲教学学术交流会”在轻松而富有密度的氛围中举行,作为本次作曲工作坊的总结环节,由贾国平教授与郭元教授共同主持,作曲系多位教师参与并展示各自作品,体裁涵盖管弦乐、室内乐、民族器乐作品等多个维度。
敖翔老师分享的管弦乐作品《曼陀罗》融合藏族唢呐、藏族打击乐与郯城沙画意象,营造出一种极具仪式感的听觉体验。贾国平教授高度评价其语言的凝练与结构的清晰,尤其肯定其音响态势的掌控与整体张力的持续维持能力。敖翔老师准确地处理了音响空间与文化象征之间的关系,让听众既能被音乐吸引,又能感受到背后的精神力量。
景琦老师的室内乐作品《纠缠的梦》为日本Nomad乐团创作,呈现出梦境中“波光粼粼”、现实与幻象交织的心理质感与逻辑跳跃。贾国平教授称赞其“时间交叉的表达能力”,并认为该作在音色掌控与情感隐喻方面展现出高度成熟的创作判断,称此作在听觉与视觉联想之间达成了和谐统一,是一件少有的语言恰当、内在情感真挚的佳作。
黄旭老师的《天山马》是一部竹笛与管弦乐队的协奏作品,描绘新疆地域风貌与奔马精神,自2009年创作以来深受观众喜爱。贾国平教授指出,该作品在旋律自然流动与表现力拓展上具有代表性,并提及乐器改良对于表现力提升的积极意义。
周殊老师的管弦乐作品《幻想·三星堆》以三星堆文化采风为灵感,通过一个统一的音高主题构建宏阔形态,表现出史诗般的氛围,作品气势恢宏,具有仪式感与神秘性。贾国平教授认为,该作品在律动的推进方面处理得较为成熟,整体形态感强。
郝宇凯老师的室内乐作品《是风在吟诵》,源自一个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与创作项目,尝试将“毕旺”这一民族乐器融入当代创作语境,体现出对文化深层结构的理解与对声音实验的开放性探索。贾国平教授称之为一种“具有探索意义的路径”,体现了其在文化理解与声音实验之间的平衡。
在教师作品展示之外,贾国平教授还就作曲教学分享了其理念。他认为教学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帮助其在多元美学中确立自我结构。真正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问题中“共建”思维与结构,而非单向灌输的过程。
讲座最后,贾国平教授谈到他自2003年曾多次来四川音乐学院交流的感受。此次与教师们的互动,不仅是交流,更是对作曲教学建设的一次真实体现。本次作曲系师生创作与教学学术交流会不仅展示了四川音乐学院教师们的创作成果与研究路径,也体现出一种建立在专业、平等与互信之上的教学文化。贾国平教授对声音精神的坚持,为在场师生带来深刻启发。教师们的积极展示与开放交流,也展现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整体专业水准与学术格局。这样的交流会不只是一次展示,更是一种关于声音与教学如何互为镜像的追问与实践,成为未来创作与教学的有力引擎。
此次作曲工作坊在分享、讨论与反思中激发了师生们对音乐本体与文化意义的双重关注,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的创作与教学注入了持久的思想动能。我们期待贾国平教授创作出更多令人深思的精品,同时在教学方面给予川音师生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为川音作曲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撰稿:王芸萌
文稿修订:陈玲俐
编辑:唐渊诗
审核:姚春城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