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4日上午8点,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雅歌文艺奖终审评委孙晨荟老师,为川音师生带来题为《丝弦与管风琴:被遗忘的中西音乐对话——从利玛窦、杨荫浏到当代田野的声音档案重构》的学术分享。
在讲座中,孙晨荟老师以跨越四百多年的中西音乐交流史为脉络,从利玛窦进献的《西琴曲意》、钱德明寄回法国的中国音乐抄本,到近代杨荫浏受西乐影响的学术路径,系统阐述了声音档案在重构音乐史中的关键作用。
讲座伊始,孙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她指出,“声音重构”必须以档案发掘为基础,而档案的寻找又依赖于扎实的文献积累。她二十年来专注的,正是这段“被遗忘的中西音乐对话”。关于这段历史为何被遗忘,孙老师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历史书写的局限、文献的大量散佚、原始档案整理的困难,以及学堂乐歌作为中国音乐“现代性”起点的遮蔽性。她进一步谈到,在多年理论研究之后,常有人问:“音乐本身究竟如何?”这促使她意识到,音乐终究是一门听觉艺术,理论之外,必须回归声音本身。由此,孙老师逐步转向实践,尝试在具体历史语境中重构中西音乐交流的“声音档案”。
随后,孙老师分四个历史阶段,通过文献理论与音乐会实践的方式进一步展开讲座主题: 第一,“消失的唐元:无法复原的古代遗音”。她以现存日本正仓院的唐代五弦直项琵琶、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曲谱》为例,指出这些“天书般的符号”成为破译唐代音乐的关键密码。此外,从波斯传入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也提供了声音重构的线索。在音乐会实践中,孙老师将这首唐代圣歌与《敦煌曲谱》相结合,尝试复原唐元时期的音乐片段。
第二,“明清的难题:冲突与共生的相遇”。明清时期,利玛窦创作的中国风格《西琴曲意》为声音重构提供了重要素材。实践中,孙老师借鉴美国古琴家唐世章对《墨子悲歌》与《西琴曲意》的再创作,探索跨文化音乐对话。此外,她亦提及钱德明作为将中国音乐系统介绍至西方的先驱,其《中国乐曲集》采用五线谱与工尺谱对照记谱,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相关音乐实践则选用具有昆曲风格的《圣母颂》作为案例。
第三,“近现代的转折:作为关键人物的杨荫浏”。孙老师指出,杨荫浏在学术生涯第二阶段深受郝路义影响,系统学习西方音乐,形成“双重乐感”。他于1935年赴上海校订《普天颂赞》,对中国基督教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声音实践环节,孙老师依据杨荫浏先生《语言与音乐》中所载吟诵调《春日偶成》,邀请师生以河南安阳、江苏徐州、四川等地方言朗诵该诗,生动展现语言音韵与音乐旋律的内在联系,使在场师生切身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语音根基。
第四,“散落的田野:当代的活态档案”。孙老师以藏族格里高利圣咏为例,说明中西音乐交流在当代的延续。她特别指出1894年法国出版的《雪域圣咏》采用了藏文歌词与拉丁文四线谱的记录方式,体现出跨文化音乐传播的复杂性。
讲座尾声,孙晨荟老师播放了傈僳族传承百年的四声部圣歌《峡谷深处的四声部》,以鲜活的声音实例为理论叙述画上圆满句号。整场讲座不仅为“声音档案重构”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参照与方法启示,更致力于在历史尘埃中拾取碎片,重续那段被遗忘的音乐交流长河。
最终,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武侯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新都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临空校区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
招生电话:028-85430270 / 85430022
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8-85430277
艺术考级咨询电话:028-85490737
13060008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