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音乐学系 > 新闻资讯

我系师生顺利开展暑期专题田野调研活动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25/9/8 17:51:12   
浏览量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中华文脉”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使命,2025年7月25日至31日,我系任课教师格桑梅朵教授带领音乐学系2023级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宋浦申、2024级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刘美晗前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开展了为期4天的“藏族音乐文化”专题田野调研活动。

       活动中,格桑梅朵教授带领调研小组分别前往了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甘孜县、炉霍县、康定市等地,对“川西藏族山歌”“《格萨尔》史诗说唱”“甘孜藏戏”“木雅锅庄”“木雅山歌”以及“康定溜溜调”等藏族代表性非遗进行了深入调研。

       7月26日上午,格桑梅朵老师带队驱车来到德格印经院,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文化学习之旅。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与引导下,同学们亲身见证了红桦木雕版、狼毒草藏纸、矿物颜料研磨及双人对印等非遗技艺的精妙之处,细致记录了32万块珍贵雕版在分类存放、定期维护方面的科学方法;并在印经院中偶遇当地的“打阿嘎”,又称“打墙歌,是藏族人民在进行集体修缮房屋时的歌曲,将书本上的内容跃然眼前。置身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宝库,同学们真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更加明晰 “技艺传承” 与 “人文精神”并行,才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要义。

        7月26日下午,调研团队与格萨尔说唱音乐国家级传承人阿尼老师展开了一场深入交流。在阿尼老师的家中,他不仅现场演绎了《格萨尔王传》的经典片段,更深入阐释了自己对这门非遗技艺的理解:“格萨尔说唱绝非简单的‘演唱’,而是一种心灵与文化‘相通’的境界,是祖辈托付的使命。” 同时,他详细分享了近年来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实践,以及对未来的清晰规划。阿尼老师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是让格萨尔说唱音乐得以延续,为此,他不仅坚持在家族内部开展传承教学,还积极推动这门艺术走进校园,打算通过开设兴趣班的形式,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认识格萨尔文化,进而产生喜爱之情,为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7 月 27 日,调研团队抵达德格县更达村,现场观摩了一场极具民族特色的《格萨尔王》藏戏表演,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表演在村民自发搭建的简易舞台上拉开帷幕。演员们身着色彩艳丽的传统服饰,头戴精致的角色头饰,手持特色道具,以生动的肢体动作、浑厚的唱腔,将《格萨尔王》中的经典片段演绎得淋漓尽致。从格萨尔王的英勇出征,到部落间的智慧博弈,每一个情节都引人入胜,台下团队成员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7 月 28 日,调研团队以藏戏文化为主题开展系统研习,通过深度采访与现场观演,近距离触摸这门古老非遗的传承脉络。上午,团队与当地藏戏传承人和资深表演者展开专题座谈。传承人们结合数十年实践经验,从藏戏的历史渊源、流派分支方面进行了解。谈及传承困境,一位藏戏老师坦言:“过去靠口传心授,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不少绝技曾面临断代。好在如今关注度提升,我们正尝试将传统剧目融入现代元素。”团队成员认真记录要点,就创新与守正的平衡展开热烈探讨。午后,文化广场上的藏戏表演如期上演。长柄鼓与唢呐声中,演员们身着缀满玛瑙的藏袍、头戴五佛冠登场,《诺桑王子》《卓娃桑姆》等经典剧目中的角色,在顿挫唱腔与程式化动作中活灵活现。团队成员屏息观看,用镜头定格表演细节。

       7 月 29 日下午,师生团队抵达宗塔草原,专门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炉霍山歌。活动现场,藏族歌手们身着精致的传统服饰,每一件都承载着民族文化印记。他们以高亢嘹亮的嗓音为师生演绎了多首经典山歌作品,演唱风格极具特色:男性歌声沉稳雄厚,充满草原的辽阔气息;女性歌声轻盈悠扬,饱含细腻的情感。山歌的歌词内容丰富,既有对草原日常劳作、牧民生活的生动描绘,也有对蓝天、绿草、牛羊等自然风光的热情赞美。这些饱含生命力的歌声生动诠释了炉霍山歌历经岁月传承依然鲜活的魅力,也让师生们真切感受到高原民族独有的豪迈情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7月30日,师生团队来到了康定市甲根坝镇对木雅山歌进行田野考察,歌手们演唱了《阿拉拉姆》《修阿拉拉姆》《敬酒歌》等木雅山歌,歌手们身着木雅地区特有的民族服饰,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不同风格的锅庄,并详细介绍了锅庄的动作技巧和内涵,此外,同学们还与老师齐跳锅庄,切身体会到了舞步的节奏与技巧。

     7 月 31 日,学习团队开启康定山歌田野考察之旅,从甲根坝出发,一路前往康定市雅拉乡。此次考察的重要环节,是与 “康定溜溜调” 省级传承人王泽富展开深入交流。同学们围绕康定溜溜调的历史渊源、演唱技巧、曲目分类等问题进行采访,王泽富耐心解答的同时,还现场献唱了独具特色的 “康定溜溜调”—— 既有婉转深情的情歌,也有饱含生活印记的苦难歌,还有展现劳作场景的劳动歌,每一首都充满浓郁的地域风情。谈及传承现状,王泽富面露忧色:“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年轻人对溜溜调的兴趣不高,愿意主动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即便如此,他眼中仍透着坚定:“我不会放弃,想一直把溜溜调唱下去,让更多人听到这门艺术的声音。”

通过对国家级传承人阿尼老师、降巴其扎老师以及州级传承人洛让吉布老师等人的深度访谈,调研小组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相关音视频资源,梳理了康巴藏族音乐文化的历史脉络与传承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学院“四川多民族传统音乐数据库”及其下属子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为我校多民族音乐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文化传承、创作展演、教产融合等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音乐学系将继续深化田野调研成果,积累科研经验,持续推进“四川多民族传统音乐数据库”的建设,优化数据结构,丰富内容模块,提升数据库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助力我校在多民族音乐领域的深入研究与推广。


附件:25.9.8.docx





 武侯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新都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临空校区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

 招生电话:028-85430270 / 85430022

  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8-85430277

  艺术考级咨询电话:028-85490737 13060008118
 

请关注微博       请关注微信

四川音乐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版权所有© 2013       ICP备050166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