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音乐学系 > 新闻资讯

《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创新实践音乐会成功举行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24/5/28 17:59:49   
浏览量


2024年5月17日晚19:30分,由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四川音乐学院声歌学院主办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创新实践音乐会”在四川音乐学院聂耳音乐厅成功举行。本次音乐会由四川音乐学院谭学胜副院长、音乐学系杨晓琴主任担任总策划,音乐学系谢艾伶副教授、谢丹副教授与声乐歌剧学院余心屿副教授、周容生副教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与舞台表演。此次音乐会以《中国音乐史》课程为纽带,由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史教研室的老师们带领声乐歌剧学院2023级全体学生和音乐学系部分学生,对中国近代音乐史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创新的演绎。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音乐表演的形式,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在欣赏和演绎美妙音乐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国近代音乐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音乐学系副系主任、刘雯教授和声乐歌剧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娜老师在此次音乐会开始前为在场的观众介绍了该场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创新实践音乐会的重要意义。

本次音乐会采用了导赏与演唱相结合的形式,音乐学系的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主要承担了导赏的部分。他们基于自身对中国近代音乐史的深入学习,力求在演出前为观众讲解歌曲的音乐形态和创作背景。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以音乐学的学科视角剖析其中蕴含的音乐语汇,并将歌曲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娓娓道来,展现出了较高的专业水平与艺术素养,让观众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音乐会的开场以一首经典的合唱《长城谣》拉开帷幕,学生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引吭高歌,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韵律的音乐世界。随后,学生们纷纷登台,以合唱、独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的巧妙结合,展示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多样性和魅力。

在演出曲目的选择和舞台效果的呈现上,整场音乐会体现了音乐学系和声乐歌剧学院的师生对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全面了解和整体把握。首先,从纵向的时代脉络上看,从民国初年的学堂乐歌,到20年代赵元任和萧友梅的中国艺术歌曲,再到30年代黄自及其弟子贺绿汀和刘雪庵的歌曲及抗日救亡音乐,最后以40年代的通俗音乐结束,整场音乐会的曲目包含中国近代音乐史的主流时期,可谓是中国近代音乐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其次,从横向的音乐风格上看,整场音乐会既有像《凤阳花鼓》、《拥军花鼓》、《绣金匾》、《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样融合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的歌曲,也有像《小野猫》、《卖报歌》这样的儿童歌曲,还有像《天涯歌女》、《四季歌》、《秋水伊人》、《春天里》这样的电影歌曲,展现了多维的中国近代音乐风貌。最后,声乐歌剧学院的同学们力求还原这些歌曲在历史中的本真场景,整场音乐会的舞台布景和服道化设计都与选择的曲目相得益彰,例如在歌剧《白毛女》的经典唱段《北风吹》和《扎红头绳》中,演唱者重塑了喜儿和其父杨白劳互动的真实情景,而在群众歌曲串烧中,演唱者的服装也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劳动人民的朴实无华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仿佛使观众坐上了时光机,见证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

      在音乐会中,声乐歌剧学院的学生们不仅展示了精湛的演唱技巧,更通过歌声传达了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从旋律悠扬的《长城谣》到结尾的《夜来香+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恭喜恭喜》串烧,每一首歌曲都仿佛在讲述着一段段动人的历史故事。听众们被深深吸引,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着中国近代音乐独特的魅力。

此次音乐会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教学的创新实践。在声歌学院《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谢丹老师注重将理论知识与舞台实践相结合,通过组织音乐会的形式,加深学生们对音乐历史的理解。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音乐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武侯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新都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临空校区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

 招生电话:028-85430270 / 85430022

  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8-85430277

  艺术考级咨询电话:028-85490737 13060008118
 

请关注微博       请关注微信

四川音乐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版权所有© 2013       ICP备050166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