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4日上午,在音乐学系和科研处的邀请下,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家杨民康教授在武侯区教学楼503教室,举办了一场“区域与国别”为主题的方法论讨论。音乐学系周夏虹书记、朱婷教授、杜梦甦副研究员、董科副教授、路菊芳副教授、卢婷博士,以及校内外众多师生到场聆听。音乐学系党委书记周夏虹主持,路菊芳副教授最后总结。
讲座中,杨民康教授高屋建瓴地提出:区域与国别音乐研究工作应该在习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和“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指导,以及学界提出的建设音乐理论“话语、学术、学科”三大体系构想框架下具体施行。并概述了本领域研究的四个阶段性发展过程: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南方-海上丝绸之路音乐研究和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南方-海上”丝路音乐文化志研究。
随后,杨教授指出区域国别学是兼顾学术与政治的战略学科,以往学界,区域国别研究明显被忽略,2021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区域国别研究升级为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由此彰显了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和涉及区域文化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国别研究一般定义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研究”;区域“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或历史传统等诸方面具有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某个国家或多个国家毗邻的部分组成的广域空间”。杨教授据此提出个人观点:区域研究应区分为地理区域和文化区域,国别研究应包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和理解,其中“多元”(范围较窄)层面主要涉及区域文化因素,若不加界定,容易超越国家边界和范畴;通过对“一体”(范围较广)或国别层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作为民族(或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和界限。
其次,杨教授谈到了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内部标准和内外标准,内部标准依托国别层面,以疆域和国界作为地理依据,由56个民族的构成为社会基础,设定中国音乐文化标志性符号的建构标准。内外标准用于处理国别研究中“国与国”之间音乐文化交流共融和互鉴关系研究的学术和文化标准。杨教授接着指出,在本研究领域可设立“区域性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两个学术阶梯,并且从历时性过程及其阶段性文化生态等角度归结为三个层次:其一为前现代性与原生、次生文化层(基层),主要关注区域音乐文化与音乐文化圈(含文化层、文化丛)的内部特征;其二是现代性与次生文化层(覆层),主要关注民族(或多民族)国家形成以来音乐文化的发展变异因素;其三是后现代性与再生文化层,更多关注发生于新世纪前后,因经济全球化、在地化而产生的非遗保护、传承、建构与发展,旅游音乐与流行音乐以及“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的开展等方面发展状况。并以中国与周边跨界族群音乐研究、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佛教音乐文化圈研究为例进行深入阐释。
讲座结束之际,研究生们踊跃发言,请杨教授赐教区域与国别音乐的研究理念如何应用于民歌研究,音乐某某学归属区域研究还是国别研究等问题,将讲座推向了高潮。总之,在本次讲座里,杨教授通过大量丰富的田野考察资料和研究成果,从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定点、选点个案及多点音乐民族志比较研究出发,构建了中外音乐关系综合研究的理论思维方法,这套方法理论为民族国家当下的音乐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清晰且新颖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定位。它不仅是杨老师多年来从事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经验的分享,更体现了区域与国别音乐研究的学术性理论发展,该理论体系为当下交融共生的音乐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指向。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