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音乐学系 > 新闻资讯

学术会议|“西方音乐经验”与中国话语体系会议综述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24/11/13 15:24:06   
浏览量


2024年11月2日上午8时30分,由中国音协中国音乐史学会和西方音乐学会联合主办,并由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研究生处承办的“西方音乐经验与中国话语体系”学术会议,在四川音乐学院梧桐楼第三会议室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国音乐史学会和西方音乐学会的学术领军人物,以及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哈尔滨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教授赴会进行交流探讨,旨在促进不同音乐学术领域的深度交流,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音乐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注入新动能。

开幕式由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文锋主持,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文锋、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文云英、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会长杨燕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洛秦分别为本次会议致辞。

院长文锋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指出了以本次会议作为新的起点,对于四川音乐学院加强资源对接,搭建多维平台,深化中西方音乐史学的理论深化与学术创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党委书记文云英提到,本次会议的举办恰逢川音建校85周年,使得这次会议更具特别的意义。在本校85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川音人接续奋斗,不懈努力,开设了巴蜀音乐史、藏羌彝音乐文化等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课程,建设了多个传统音乐研究平台,开展中国音乐的海外文化传播活动,均显示出本校长期以来对建强中国特色音乐话语体系的高度重视。

本次会议共分为四场,历时9个小时,发言主题涉及到中西音乐交流的多个方面,来自不同高校的21位专家学者围绕“西方音乐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西方音乐教育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西方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互补与创新”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会议第一场,共有七位专家学者发言,由李秀军教授主持。

杨燕迪教授在题为《“三大体系”建构和音乐史学相关方法论议题讨论》的发言中,从当前学界关切“三大体系”建构的政策导向出发,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界“新音乐学”的兴起和中国学界关于西方音乐史研究中相关方法论议题的讨论,并且从中反思和论述了学科建设相关的重要学理课题,通过对“语境探究和文本解读”“西学借鉴和中国关怀”两个重要方法论议题的讨论,旨在为中国音乐学的“三大体系”建构贡献力量。

洛秦教授在题为《“Area Studies”之于中国“区域国别学”音乐研究的话语建构》的发言中,主要从区域国别学在当今交叉学科视域下的重要意义出发,从区域国别学的原生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研究、跨国音乐研究及其观念、方法和意义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进一步促进区域国别学在音乐研究领域当中的体系运用与话语建构。同时,进一步反思“从世界看中国”与“从中国看世界”两个不同的音乐研究维度。

居其宏教授在题为《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中的西方“魅影”》的发言中,以中国民族歌剧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论述其与中国传统戏曲板腔体思维与结构之间关联的同时,着重探讨了其与西方音乐、西方歌剧的深刻关系。从音乐戏剧性表现体系、立体性思维深度嵌入以及各种多声手段与形式的广泛运用等多方面切入进行探究,以此论证了西方音乐的“魅影”是如何强化了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戏剧性表现力。

薛艺兵研究员在题为《从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理论”谈西方理论的中国适应性问题》的发言中,主要就“西方音乐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从“Music Theory”和“Musicology”两种不同性质的理论体系进行鉴别,同时探讨两种西方理论对中国音乐实践及理论的不同影响,以进一步反思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发展,建构起既有中国特色又能适应国际交流的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项阳研究员在题为《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思考》的发言中,从“音乐作为先民文化整体有机构成”这一理念出发,指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实则是先民们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感知和体味音声形体为主导所形成的技艺形态,其发展与实践受社会人文环境、制度等因素保障与制约。从这一视角出发,项阳研究员回归传统历史语境对乐本体和文化整体一并考量,以进一步论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话语体系同部族生存、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旨在通过对其话语体系的新认知与思考,彰显中国音乐史学发展到当下阶段对既有研究的反思、审视和新定位。

刘小龙教授在题为《当代中国音乐历史研究的新题与方案》的发言中,基于音乐学研究的当下语境与发展趋势出发,指出当下我国音乐学研究受到21世纪诸多新颖音乐事件的影响,正处于一个势在必行的转折点上。通过对学科交融、中西合璧、古为今用等方法观念的探讨,刘小龙教授为音乐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考,以落实贯彻音乐历史研究需要服务于中国音乐与当代文化的发展繁荣这一重要时代命题。

陈荃有教授在题为《中国音乐的中国化、体系化:历史必然与时代促动》的发言中,主要围绕“中国音乐”的中国化、体系化问题展开了探讨,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文化艺术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化乃至体系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时代浪潮,从中国音乐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当今音乐学术界为衔接古今、兼容中西的时代责任所在。

会议第二场,共有七位专家学者发言,由项阳教授主持。

李方元教授在题为《从中西古代早期音乐理论规划看中西音乐的本体观》的发言中,从中西古代早期音乐理论规划角度出发,以古代音乐理论著作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音乐本体观上的异同进行了考察,在指出其音乐本体观的逻辑基础与认知规划的同时,说明了其如何对后世音乐的理论和实践产生这持续影响。

杨晓琴教授在题为《西方音乐与巴蜀音乐文化碰撞与未来研究》的发言中,将视角至于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立足于当下时代语境,指出了通过音乐创作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在。通过对多位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创作当中巴蜀文化特征的讨论,说明了西方作曲技术与巴蜀音乐文化的融合,对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之重要意义所在。

冯长春教授在题为《五四时期西方音乐史学观念的输入与影响》的发言中,对五四时期“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考察,通过对这一时期音乐现象的探讨,说明了西方科学思想与现代史学方法如何改变了中国音乐史学的面貌,并使得中国音乐史研究开始由古代向现代转型。

汤琼教授在题为《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的发言中,主要将视角置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之中,从教育制度、校园文化、系科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了讨论,以说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是如何在本土化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汪洋教授在题为《中国音乐现代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中的西学中化:以缪天瑞的译介及研究贡献为例》的发言中,主要以缪天瑞在外文文献翻译领域的贡献为研究对象,以此为例反思西方音乐的传入对于中国音乐现代知识语境与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以此尝试管窥近百年来,西学是如何融入中国音乐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伍维曦教授在题为《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以中世纪文人音乐研究为例》的发言中,以西方“中世纪文人音乐家”为主要研究对象,指出在西方音乐史学汉语语境化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具有当代中国文化意识的问题与视角。伍维曦教授结合自身的相关研究,从中国文化意识的视角对西方中世纪文人音乐家进行了观照,从而说明了中国学者立足自身文化本位和现实关切,对于西方音乐史学崭新的解读与观察视角所在。

安宁教授在题为《中国歌剧创作中的两种实践》的发言中,基于中国歌剧的创作历程,指出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轨迹鲜明却又不尽相同的“两种实践”。基于这两种实践对于中国作曲家对歌剧这一西方音乐体裁在民族化、中国化方面所作的有益尝试之性质,探讨了中国作曲家在由西至中、中西交集的创作心路历程。

会议第三场,共有六位专家学者发言,由薛艺兵教授主持。

李秀军教授在题为《<西方音乐史>课程的中外教学》的发言中,以中西音乐界富有代表性的音乐院校开设的共同课《西方音乐史》为例,叙述并探讨了各自在这门课上的教学特点,对其客观差异性与多样化特点进行了说明,以期进一步强化中国《西方音乐史》课程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杨九华教授在题为《数字时代中国西方音乐史教学传播的数智化构建——兼论面向西方的中国话语体系创新》的发言中,基于数字时代所提供的文化交流场域,对西方音乐史学的研究和教学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从数字时代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方向,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数字化实践,数字视频课程的产出,以及网络教研的平台构建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尝试进一步扩展以数字媒体平台为载体的文化传播窗口。

王丹丹教授在题为《以中国音乐“同宗异曲”现象探析西方音乐中的“拿来主义”》的发言中,基于中国音乐“同宗异曲”的视角,探析西方音乐对于既有音乐素材的运用,从“拿来主义”到原创写作,从旋律模式到主题构建,从变化反复到“基因提取”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母曲被反复运用的意义以及所涉及到的改编与创作的重合问题。

董蓉教授在题为《中西交汇处的创造:“鲁艺”音乐创作轨迹审思》的发言中,以“鲁艺”的音乐创作历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辽宁当代学院派作曲家的探讨,说明了在中西交融的历史语境中,“鲁艺”很好地在技术上把握了民遵化与西方化的关系问题,并且呈现出中西关系相互补益的双向交流关系。

潘澜教授在题为《西方“差异化”意识运用于中国西方音乐史专业教学中的可能性》的发言中,基于“差异”(difference)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指出其在当今西方音乐学学科当中,是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重要术语。基于对西方音乐学界对“差异”的理解,进而分析西方“差异”意识与中国西方音乐史学之间的差异性,最终论证“差异”意识运用于中国西方音乐史专业教学中的可能性。

孙红杰教授在题为《表演视域下的西方音乐经验与中国诗乐话语》的发言中,从音乐表演视域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体视角进行阐述,说明了西方音乐经验对汉语古诗文当代传唱演绎实践的启发意义。在此基础上,以“依字行腔”的传统声乐法则为例,探讨了对应于不同受众群体的诗乐演绎风格所在。

会议第四场,为自由发言讨论环节,由杨九华教授主持。

在会议第四场,现场师生同莅临我校的各位专家,就“中国音乐史教材的编撰问题”“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人工智能在音乐学领域的应用”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进一步促进了本场学术会议的交流效果,同时也显现出我校浓郁的学术氛围以及在校生的独到风采。

在闭幕式上,由洛秦会长和杨燕迪会长进行致辞。两位会长从自身的研究与教学经历出发,立足于当下国情,再一次指出了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重要性与必然性所在。在当下国际政治话语中,文化的重要性已然日趋重要,在发展中国音乐的同时,建立文化自觉意识,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这正是本次会议的目的导向所在。

最后,在现场师生热烈的掌声当中,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综上,本次会议立足于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并产生全球影响的时代背景,顺应中国当下学科发展态势,围绕西方音乐经验的理论积淀如何为中国音乐研究所用等议题展开讨论,以推动理论融合、加强学术交流、回应时代需求为目标,旨在深刻落实习总书记有关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仅积极响应国家有关“三大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导向,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音乐话语体系的建构,也为促进中国音乐在世界乐坛的影响力贡献了一份力量。






 武侯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新都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临空校区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

 招生电话:028-85430270 / 85430022

  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8-85430277

  艺术考级咨询电话:028-85490737 13060008118
 

请关注微博       请关注微信

四川音乐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版权所有© 2013       ICP备050166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