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师生赴夹江调研非遗传承与创新
——四川音乐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
2025年7月5日至6日,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遗韵新声 帧藏光影”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杨一、朱娟老师带领下,赴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开展调研。10名学子深入探访当地非遗文化,探索以传媒手段赋能县域文旅新场景的路径。
探访文博,溯源千年底蕴
团队首站抵达夹江造纸博物馆与夹江博物馆。在造纸博物馆,成员了解了曾作为朝廷科考及宫廷贡纸的始于唐代、兴于明清的夹江竹纸技艺,感受了古法造纸的魅力。夹江博物馆丰富的出土文物与历史画卷,则让成员们系统认识了夹江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年画、瓷器等非遗项目的艺术张力。
对话年画传承,焕发非遗活力
7月5日下午,团队拜访了国家级非遗夹江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荣强及其研究所。张老师介绍了年画传承面临的挑战(如工艺耗时、后继乏人)以及近年来融入时代元素的积极转变,使其社会关注度提升、学习者增多。研究所的创新举措,如开发AR互动年画等,为这项国家级非遗注入了新活力。
研学陶瓷产业,探寻文产融合
团队还走访了夹江非遗研学基地,深入了解当地源远流长的陶瓷产业。基地负责人详细讲解了陶瓷的起源、发展、工艺特点及其与夹江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此行帮助成员们系统掌握了夹江陶瓷业的文化内涵与产业脉络,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体验匠心造纸,见证绿色创新
7月6日,团队聚焦国家级非遗“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实地探访大千纸故里与杨湾纸坊。在大千纸故里,成员们深入了解了72道古法造纸工序的精妙,亲见匠人手工操作。在杨湾纸坊,成员们不仅感受到传统技艺的坚守,更了解到其积极拥抱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千年纸乡”焕发新生机。团队成员用镜头记录下匠人精神和纸艺之美。
本次实践活动中,川音传媒学子深入夹江年画、竹纸、陶瓷等非遗项目一线,深刻体会到非遗在当代的守护与创新:年画与AR融合、纸坊借力电商,都展现了“活态进化”的新路径。
师生们表示,此次实践在文化感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方面收获颇丰。作为传媒学子,他们不仅是非遗知识的汲取者,更立志成为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传播者。未来,他们将运用所学专业,持续探索以传媒之力赓续非遗文化、助力夹江等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方式。
撰稿人:朱娟 张诗妍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