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王若懿,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5届本科毕业生,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攻读戏剧影视创意策划专业硕士研究生(GPA 3.7/5.0,专业前15%)。其本科阶段在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学院的培养下,奠定了扎实的戏剧理论基础与创作能力。本科期间,她以“学术研究驱动创作实践”为核心路径,夯实理论筑基,为后续完成多部剧情短片、纪录片及数字影像作品,入围FIRST青年电影展、温哥华华语电影节等国内外影展,并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奖项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成长轨迹展现了学院“学术引领+跨界实践”育人模式的显著成效。
二、育人特色:理论深耕与创作启航
学院以“厚基础、重人文”为核心,为王若懿本科阶段构建系统性培养框架,通过《剧作分析》《中外戏剧史》等课程,研读经典文本,深入剖析大师作品,夯实戏剧文学理论理论筑基。在校期间,赴川西羌寨、成都老街区等地采风,为其纪录片《假如公交车走错路了》积累民俗素材。
三、育人成效:从地域叙事到国际表达
其纪录片《假如公交车走错路了》入围FIRST青年电影展先锋单元,SHISW上海国际短片节 2023 最佳学生短片提名、第二届VITA地平线华语青年影展入围荣誉并在伦敦国王学院、伦敦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展映并获得热烈的反馈获社会议题讨论热度超百万次。
剧情短片《彭山消暑记》登陆温哥华华语电影节,以四川方言叙事获跨文化共鸣,2023 年瑞典波登国际电影节(BIFF) 入围荣誉,线上平台累计曝光超5万次。
AIGC数字影像作品《赛博格的欲望》获得第四届张献民“十荐”影片、2024 美国 Lift-Off Filmmaker 。
参加完成了上海戏剧学院全球暑期电影学院、江苏省青年编剧训练营等专业认证活动。
此外,担任声音指导的作品《鸟兽》《鲸鱼饺子》分别入围2023法国学生现场电影节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并获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奖项,展现了跨领域的创作能力。
论文《剧场性的重构思考——以彼德·汉德克<骂观众>为例 》 发表于文学艺术周刊。
行业影响力:作品累计覆盖观众超50万人次,为学院建立“低成本高质产出”的创作标杆。
王若懿的成长,印证了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学院“学术为基、技术为翼”育人理念的前瞻性。其作品不仅以低成本实现国际传播,更通过技术创新与地域叙事,为中国影视教育提供新范式。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