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通过“125”的实施规划来突破实践育人的重点“以乐铸魂”,实践育人的难点“以乐践行”。“1”是指“以乐树人”的实践目标,“2”是指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以乐促进”,“5”是指“以乐赋能”打造“课程思政实践体系”“课程群育人项目”“助力弱势群体机制”“音乐创新大赛”。
一、以乐树人的实践目标
本专业注重突出地域特色,并结合本校以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艺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新文科建设思想的基础上,立足音乐学特色,面向市场需求,构建了“以乐树人”的实践育人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知行合一,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
二、以乐促进的实践层面
1.宏观层面
立足本专业的省级教学实验中心及多个教学实践基地,紧扣区域发展需求,发布重点实践项目、团体研学实践、凉山支教项目,助力社会发展、乡村振兴,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增强对中国优秀音乐文化自信,提升专业能力。
2.微观层面
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分层分人的进行个性化的音乐实践活动设计,助力其创新创业发展。
三、以乐赋能的实践内容
1.以乐赋能打造“课程思政实践体系”
本专业采用以乐人故事、独特技法、经典作品、文化内涵的为四条课程思政主线,突出其中的“锲而不舍、家国情怀、尚美创新、团结协作”等十个要素,呈现出乐人精神、人类发展、民族发展、个人发展的四层次。
2.以乐赋能打造“课程群育人项目”,《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群育人项目》于2024年获得四川省高校政治思想精品项目,该项目贯通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基于“中国传统音乐”等系列慕课群、智慧树的全国直播课、线上博物馆,开展中国传统音乐的线上线下协同教学实践活动,构建新型、多样、动态、开放的基层教学实践,实现“名师带多校,多校带区域”的新型中国传统音乐实践育人新生态。
3.以乐赋能打造“教学实践基地”,以乐赋能打造红色研学基地,挖掘红色音乐文化,构建融创新创业、课堂思政、红色文化旅游、非遗文化教学为一体的研学活动。以乐赋能打造“凉山支教”实习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4.以乐赋能助力弱势群体,本专业学生社团继续深入社区、乡村,助力弱势群体,用音乐助力老年人、自闭症儿童、抑郁群体。
5.以乐赋能打造“省级音乐创新大赛”,由于本专业音乐实践育人的突出表现,四川省大学生音乐创新大赛由本专业团队承办,构建覆盖全省的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域的“大学生音乐创新大赛”,推动音乐创新实践能力。
四、突出成效与广泛影响
1.“科教融合”视域下“以蜀乐铸魂”实践育人机制的成效与影响
(1)近4年学生们参加老师们主持的国家级、部级课题中,通过实地调研巴蜀音乐、巴蜀名人与当代音乐作品等,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5篇发表在核心以上期刊。
(2)近几年本专业领域的毕业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扎根基层典型,如2020届毕业生张佩筠2022年3月被评为河北魏县“最美巾帼奋斗者”,毕业生赵思远2021年被评为平山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平山县优秀青年志愿者、西柏坡中学2021年优秀工作者;二是砥志研学典型,该专业学子升学率持续走高,约三成毕业生成功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三是薪尽火传型,本专业毕业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者,例如下图中第一排右1为音乐学系2014届本科毕业生李伟(师承著名国家级四川扬琴传承人刘时燕),第二排右5为2023届音乐学系毕业生张盈,第二排右6为音乐学系在读学生杨鸿,第二排右8为音乐学系2017届本科毕业生彭勇(这三位均师承省级四川扬琴传承人康先洪)。每周日,成都大慈寺社区准时传来悠扬的琴声,以“原汁原味”的传统唱奏形式进行公益展演。人们赞誉本专业的毕业生至少让四川扬琴的血脉再多延续50年。
2.突出“校地共生”的“以乐践行”的实践育人机制的突出成效与影响
(1)2020年以来学生前往省级乡村振兴帮扶乡松潘小姓乡助力乡村振兴研学活动的师生人次达到120多人次,助力炉霍县乡村振兴实践同学达60余人次,助力川江号子传承的学生到40余人次等。
(2)2020年以来学生前往凉山布拖县顶岗支教与实习的学生人次达到80余人次。因为表现突出,音乐学专业中的音乐教育方向的教学团队于2021年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3)2015年4月“为星星点灯”音乐治疗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 项目分为音乐治疗活动与公益活动两个方面,音乐治疗活动受益对象为自闭症群体,项目共计服务62组自闭症家庭,公益活动项目共计参与人数达1000余人。
(4)向杨兴平副省长重点汇报“为星星点灯”音乐治疗志愿服务项目
(5)《“为星星点灯“音乐治疗志愿服务项目》在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四川省赛中荣获银奖
(6)音乐治疗社分别于2022年、2024年获得成都市百佳社团
(7)本专业获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三等奖。
(8)四川省民政厅授予的“优秀志愿者服务项目”
3.突出“专创融合”的“以乐相汇”的实践育人机制的突出成效与影响
(1)2020以来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12项。
(2)2020年以来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大赛中获得省级银奖2项,省级铜奖2项。
(3)2020以来学生获得国家级专利发明2项
(4)2020年以来学生们在省级以上比赛的的获奖达60余项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