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代表, 川音学子不仅要保护和传承羌族多声部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努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为了推进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进程,2024年7月18日—20日,在音乐学系周夏虹书记与副系主任刘雯教授的带领下,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约50名师生在松潘县小姓乡开展了为期3天的“羌音悠扬, 非遗传承——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群育人项目”的研学实践活动。
羌族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岷江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小姓乡、镇坪乡、茂县太平乡一带,这一古老的多声部民歌非常珍贵,是研究羌族音乐文化的活标本。松潘县小姓乡的羌民们张嘴唱出来的就是多声部,千百年来,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歌谱教程、黑白琴键,完全一派天音。
7月18日晚同学们抵达松潘小姓乡埃溪寨后,来到村支书扎西家里,和村民一起交流学习多声部民歌的演唱技巧,了解多声部民歌作的发源和历史。年轻的扎西书记教同学们跳锅庄,唱起了羌族民歌《得拉》,潇洒自如的舞步、雄壮有力的歌声,有一种原始森林般的野性美,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羌族原生态音乐的独特魅力。
7月19日上午,同学们来到歌节所在地——埃溪寨的“云隐溪谷”进行排练,在羌族多声部民歌传承人见车牙老师的带领下,与羌族传统音乐进行第一次亲密接触,感受那古老而神秘的旋律。
随着排练的深入,同学们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心灵与羌族的音乐产生了共鸣。羌民们高亢有力的声音、真假音转换的流畅自然以及独特的演唱形式,这些均与学院派截然不同,这给同学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当地歌手们的每一次演唱,都像是在与大自然对话,与羌族的灵魂交流。他们用音乐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热爱,用旋律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夜幕的降临,音乐学系的学子们与村民们一起围坐在小姓乡的云隐溪谷中的篝火旁,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篝火晚会,与藏羌人民欢歌起舞,迅速融入到藏羌人民生活之中。
同学们和村民们手拉手,唱着羌族民歌、跳着欢快的锅庄,歌声和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美妙的夜曲。热情好客的羌族人民用美食、歌声和舞蹈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把大家的心紧紧连接到了一起。
7月20日,松潘县“第六届多声部毕曼歌节”拉开帷幕,音乐学系的学子们有幸欣赏了一场文化盛宴,那是由羌族、回族、藏族等多民族共同演绎的古老歌舞。登台表演的既有80岁的国家级传承人,也有热情洋溢的年轻人,还有当地的中小学生。同学们除了听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唱腔,还看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羌笛、口弦、唢呐。这些音乐,如同时光的使者,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老世界。
同学们也穿上了民族服装,登台表演了侗族大歌“布谷催春”,这是一首模仿布谷鸟叫声为特色的侗族声音大歌,歌声悠扬,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接着同学们还表演了羌族多声部民歌“牧歌”“天平地平”“得拉”等,这些歌曲以其独特的多声部结构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羌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同学们的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由衷的赞扬,这是对他们表演的认可,也是对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肯定。
当歌节落下帷幕,同学们与当地羌民合照留念,纷纷交流和分享对这次活动的感动、感受和感想。住羌寨、食羌饭、穿羌衣、唱羌歌、跳锅庄,近距离接触最真实的羌族民众生活文化,了解音乐背后的动人故事和传说,真正实现从书本到生活的学习。同学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羌族音乐,深刻感受羌族音乐的魅力,加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让这份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和当地村民的交流中,我们得知现在很多羌族后代已经不会说羌语了,为此老人们都感到焦虑和不安,因为方言是民歌形成和传播的基础,语言决定了民歌的音韵和节奏,值得庆幸的是,为了保留原生态的羌族音乐,已经在当地各学校开设了相关的羌语和多声部民歌课程,羌族的歌舞还是需要靠羌族人自己传承下去。
羌族人以集体合作作为音乐参与的重要导引,老年人带领,年轻人跟随的表演实践为其重要的培育模式与激励机制,宗教仪式、节庆祭典是集体歌唱发生的重要空间与传播途径,野外旷场、炉火旁是其集体性歌舞发生的重要场域,合唱与舞蹈相结合是其重要的表演形式,民俗传统氛围是多声音乐文化得以代代传承的保障性机制。这一传承机制是羌族人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激活和发展的多声歌唱体系,展现出羌族独有的多声歌唱文化与价值,它体现羌族强调个体,又重视集体,既强调老年人为核心领导,又强调年轻人参与的歌唱认知模式,也是羌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一致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这次研学之旅,不仅仅是一次的社会实践,更是一次心灵的触碰和文化的对话。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学子们用青春的热情和对音乐的执着,为羌族多声部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川音力量,让这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