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音乐学系 > 新闻资讯

以音溯源,奏响新章——和云峰《纳西族白沙细乐再探究》讲座在我系成功举办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24/10/30 15:44:27   
浏览量


10月18日下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前会长和云峰研究员应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邀请,在武侯校区新教学楼307教室举办了一场题为《纳西族白沙细乐再探究》的学术讲座。音乐学系周夏虹书记、朱婷教授、董科副教授、路菊芳副教授,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杜梦甦副研究员、卢婷博士以及全校众多师生到场聆听讲座,现场气氛热烈、活跃。
在正式开讲前,本次讲座主持人音乐学系党委书记周夏虹为大家介绍了和云峰研究员的学术成果和主要研究领域。和云峰研究员在讲座中围绕纳西族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文献、口碑)、艺术特点(风格、特色)、文化价值(语言、文字)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生动讲解。

和老师首先对“白沙细乐”一词进行了解释。白沙细乐,是纳西人对迄今承袭于民间的一组“丧葬器乐、歌舞组曲”的总称。接着,他通过“二个时间节点和一个调查”讲述了白沙细乐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兴趣。随后,和老师对白沙细乐的起源总结了三种主要观点:其一,认为白沙细乐源自“元人遗音”,即蒙古族音乐的遗留;其二,认为白沙细乐根植于纳西族自身的民间音乐传统,即“原人遗音”,代表了当地独特的音乐创作与传承;其三,认为白沙细乐是在多民族文化长期交融中形成的。通过三种层次的起源观点,说明白沙细乐既是纳西族音乐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生动例证。

之后,和老师讲述了纳西族民间对“白沙细乐”的三种不同称谓,即“勃诗希哩”(穷人转经曲)、“蕃尸细利”(藏族安魂曲)和“勃拾细哩”(白沙吹打乐)。其中,有两种来源于东巴象形文字的记载,一种来源于纳西族民间口碑。

同时,和老师还讲述了白沙细乐与纳西族语言、文字之间的深刻联系。在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字和口述传统中,许多与白沙细乐相关的记载和歌谣为理解这门音乐形式提供了珍贵的线索。纳西族的语言与音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音乐中的某些节奏和旋律往往与纳西族语言的语音特征相呼应。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联系,使白沙细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成为了纳西族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和老师强调,乐曲变化是一种民间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和规律,这种变化并不应当被过度解读为偏离传统或破坏音乐原貌,而应视作音乐文化生命力的体现。每一次变化都是音乐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既是对过去的传承,也是对当下的创新,反映了音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力与适应性。因此,面对这种现象,应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尊重音乐在不同情境中的多样表现形式。同时,和老师也提出,乐人承袭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无需苛求血统是否正宗;乐器演变是一种以人们审美观念为基准的客观规律,无需放大他们之间的异同或对立。

和老师通过珍贵的音频、视频资料,带领师生们深入感受和体会白沙细乐的独特艺术魅力。在播放的音频片段中,听众们能够清晰地听到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层次变化,仿佛置身于纳西族仪式活动之中。

在讲座提问环节,和老师与现场师生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大家纷纷就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等问题与和老师进行了交流。和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独到见解,为在场师生们开拓了新的思维。大家对少数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反思。

最后由朱婷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表示本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大家对纳西族白沙细乐的认识,更启发大家在面对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时也应保持这种整体性视角研究的文化敏感性。朱老师强调:我们在进行歌舞音乐田野考察时,必须将歌与舞有机结合起来,并看成一个整体,同时充分考虑歌舞音乐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和文化空间,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阐释这种艺术形式。

整场讲座在热烈的学术讨论氛围下圆满结束。






 武侯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新都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临空校区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

 招生电话:028-85430270 / 85430022

  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8-85430277

  艺术考级咨询电话:028-85490737 13060008118
 

请关注微博       请关注微信

四川音乐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版权所有© 2013       ICP备050166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