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理论与管理学院
     News

艺术史教研室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浏览量


艺术史教研室致力于艺术史基础理论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工作,以“传承艺术文脉,深耕巴蜀艺术”为宗旨,立足本土文化根基,融合国际学术视野,构建跨学科、多维度的艺术史研究体系,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现有专任教师6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天府万人计划社科菁英人才1名、四川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称号1人、四川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家1名、硕士生导师2名。教研室教师博士学位覆盖率达到100%,多名教师拥有海外知名高校访学与合作研究经历。

艺术史教研室教学团队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体系融入博物馆考察、田野调查、策展实践、演出项目策划等多元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涵盖本科、硕士两个培养层级,现有团队课程《中国艺术史》获批四川省省级一流课程、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成为教育部爱课程网首批“慕课出海”“慕课西行”课程;团队课程《中华传统文化集萃》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拥有特色课程四门《西南多民族艺术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藏族艺术史研究与实践》《艺术史论基础写作实践》;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两门《中国艺术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校级慕课三门《中国艺术史》《中华传统文化集萃》《艺术美学》;校级混合式课程两门《中国艺术史》《中国音乐文学理论与实践》等。

教研室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四川省部级项目等高水平课题多项,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六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部。其中专著《藏族民间巴塘谐舞艺术》获2014年四川省政府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藏族热巴艺术》获2022年四川省第十届“巴蜀文艺奖”、2023年四川省政府第20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24年教育部第九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藏文古籍乐谱《第三极声音》(1-6卷)》入选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藏族民间热巴歌舞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研究》(2008);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藏族民间热巴创作表演艺术人才培养》(2018);“十四五”重点项目1项;作为编撰专家承担《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四川省卷》《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六卷)项目》等;主持教育部项目《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阐释》(2020);主持四川省省部级“十三五”“十四五”规划项目《四川“藏族风”流行音乐的生产空间与市场机制研究》(2017)《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指南》(2021)等;出版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与管理学院学术文库六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阐释》《弦歌新声:王光祈研究文集(2019-2024)》《交汇与对话:2021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学术文集》《融合与创新:2020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文集》《雏凤清音:"光祈杯"全国高校艺术学科学生论文比赛优秀论文集(2019-2022)》等;教研室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0余项并获校级、省级、国家级优秀奖项。

未来,艺术史教研室将继续根植于在地文化与区域特色,关注国际前沿,深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打造学术品牌,拓展全球化视野下的数字艺术史学术平台,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史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上一篇:党政办公室
下一篇:艺术理论教研室




 武侯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新都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临空校区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

 招生电话:028-85430270 / 85430022

  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8-85430277

  艺术考级咨询电话:028-85490737 13060008118
 

请关注微博       请关注微信

四川音乐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版权所有© 2013       ICP备050166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