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理论与管理学院
     News

非遗艺术实践:传统与创新并进——藏羌织绣文化传承的现代探索

来源:本站     作者:殷艺萌 白姣阳    发布时间: 2024/12/25 10:31:49   
浏览量


2024年12月11日下午,四川音乐学院艺术理论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殷艺萌、白姣阳、彭天钰、邓欣婉、张玉玺、刘勃渠、韩阳等一行,赴成都市金牛区花照壁社区居委会非遗体验中心,进行了一场关于藏羌织绣的深度访谈。此次访谈的对象是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华珍、冯旸,旨在通过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深入探讨藏羌织绣技艺的历史脉络、技法创新、色彩运用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复兴与创新路径,该活动由2024年四川音乐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四川非遗艺术实践与理论人才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支持。

杨华珍,藏族,四川省小金县人,第十四届成都市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编织与挑花刺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及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馆长,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在访谈中,杨华珍详细阐述了藏羌织绣的历史渊源及其在藏羌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她指出,藏羌织绣不仅仅是一项传统工艺,更是表达民族情感、传承历史文化的独特符号。从技法的角度来看,藏羌织绣融入了丰富的图案和色彩象征,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冯旸(杨华珍之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编织”与“羌族刺绣”的成都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音乐学院非遗研究院研究员,致力于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转化与发展。在访谈中,冯旸围绕藏羌织绣的技法与材料、图案与色彩的象征意义展开了详细讲解。他强调,藏羌织绣的技法包括挑花刺绣、线绣和织物技艺,且采用的天然材料如丝绸、棉布、羊毛等,体现了其深厚的工艺基础和文化底蕴。每一种图案和色彩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符号,凝聚着羌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与生存智慧。

更为重要的是,在面对现代化挑战的背景下,杨华珍和冯旸展现了如何实现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的交融与创新。冯旸指出,现代设计理念和国际品牌的合作,是传统技艺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杨华珍为例,她所主办的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与多个国际品牌合作,包括爱马仕、星巴克和植村秀等,成功将藏羌织绣元素融入到高端时尚与生活品味中。此外,杨华珍还与环球影城合作,参与了《侏罗纪公园》和《功夫熊猫》等项目,通过一针一线、一帧一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动画美学结合,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这一系列跨界合作不仅提升了藏羌织绣的全球影响力,也为其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再创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平台。

访谈过程中,小组成员还就藏羌织绣的历史脉络、图案种类与题材、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冯旸分享了关于藏羌织绣图案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不同图案背后的文化寓意和社会功能。他提到,藏羌织绣的图案和色彩不仅仅是美学的体现,更与社会习俗、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密切相关。色彩的运用上,传统的红色、黄色、绿色等代表了吉祥与繁荣,象征着祈愿和祝福。通过此次访谈,研究小组不仅获得了关于藏羌织绣技艺的深刻理解,也对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与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藏羌织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与传承的平衡,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文化多样性与创造力的积极探索。此次活动为进一步推动藏羌织绣的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与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借鉴。






 武侯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新都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临空校区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

 招生电话:028-85430270 / 85430022

  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8-85430277

  艺术考级咨询电话:028-85490737 13060008118
 

请关注微博       请关注微信

四川音乐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版权所有© 2013       ICP备050166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