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 月12日,2024 第三届“四川高校民乐重合奏教学研讨活动”之“乐融中西”--海外留学教师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四川音乐学院武侯校区线上线下成功举办。本次研讨活动,由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发起并主办,依托“四川高校重合奏虚拟教研室”开展活动。
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线下地址在川音武侯校区601智慧教室,线上平台为腾讯会议。参会有来自川内19所艺术高校的教师,人数近百人。其中有6所高校7位在读博士教师,进行了专题发言。
参会院校包括: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文化艺术学校、西华大学、绵阳艺术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成都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四川文理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阿坝师范学院、成都大学、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汇聚四川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民乐重合奏教学师资,共同探讨如何将中西音乐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合于现代民乐教育之中。研讨会发言,均围绕“乐融中西”这一核心理念,深入剖析海外留学经历对民乐教师教学理念、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的深远影响。通过分享海外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特别是关于西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及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解与感受,与会教师共同探讨了如何在保持民乐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借鉴西方音乐的先进理念和技法,推动民乐重合奏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会议设置了主题发言、线上讨论等多个环节,鼓励与会者积极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展示成果。期待通过此次研讨,不仅能够增进四川高校民乐教师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更能够激发新的教学灵感,促进民乐重合奏教学在四川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繁荣与发展。
会议由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重合奏教研室主任林怡教授主持。林老师在会议开场,首先介绍了本次研讨活动的主旨和流程,并对此次“乐融中西”主题的基础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梳理。
接下来,由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党委书记、主任张忠教授,为此次教研活动致辞。首先,张忠主任代表川音民乐系对参加该项活动的各高校教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此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与支持。其次他在会议中提出:民乐重合奏教学是艺术高校本科课程中至关重要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构建完善的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本次研讨活动具有很重要的实践和学术意义。最后张主任预祝这次的研讨会圆满成功!
接下来是各高校代表发言环节,共有7位博士在读的教师做了专题发言。
首先是来自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唐诗雨女士,她的发言题目是《国乐演奏者在“音乐会剧目化”“音乐节目综艺化”趋势下的新挑战》。她提出在音乐会剧目化和音乐节目综艺化的趋势下,演奏者的职责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演奏,而是扩展为多角色表演者。市场需求的转变对演奏者的技术、表现力和快速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音乐会形式和综艺化节目形式的发展,国乐教育需与时俱进。艺术高校教学应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全面艺术素养,帮助他们在新趋势中更具竞争力,从而推动国乐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创新与发展。
第二个发言的是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周桃桃老师。周桃桃老师分享了她的原创跨界作品,以及对跨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音乐跨文化的作用。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音乐作为融合的桥梁,可以实现文化的互鉴和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他人文化同等重要,以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乐融中西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更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
来自成都艺术职业大学的汪璇老师以《用美育浸润心灵 让音乐与世界对话》为题,对美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她分享了对美育的理解,以及现代社会美育的发展现状和美育对音乐教育的促进、音乐在国际交流中的意义等,提出了“关怀”互惠共生理念。汪璇老师通过分享一位艺术家的见闻和人与植物的关系,提出美育不仅是对自我和艺术的关怀,也是一种与世界共生的态度。教师应该通过艺术去关注和表达对世界的同情与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广泛的情感共鸣和人际交往能力。
接下来发言的是来自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黄蕾老师。她通过中国传统打击乐《龙腾虎跃》为例,阐述了使用西方打击乐器来改编演奏中国传统打击乐作品的理念和过程,以及如何让外国人更直观感受到中国传统打击乐的魅力。黄老师总结到西方打击乐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是一种创新尝试,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这不仅是跨文化音乐的融合,也体现了民族音乐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通过适当的改编和移植,传统音乐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接受,为打击乐教学和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实践显示出,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音乐手法,可以促进中国音乐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刘雅兰老师,发言题目为《“古典与新声”浅谈作品与器乐的交织》。她结合自身留学的经历,谈到了与AI合作的方式对音乐创作的影响。AI在音乐创作中带来创新,通过对多种文化的音乐进行分析与融合,可以即兴创作出“世界音乐”。然而,中国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乐器属性与调性,这种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其在AI辅助下具有更多创作可能性。“古典与新声”不仅是音乐元素的交织,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创新的必然趋势。
来自西悉尼大学的博士唐玉言女士,以《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音乐多样化与包容性需求》为题,介绍了澳大利亚音乐学者对中国音乐的关注与热情。同时分享了多位澳大利亚当地音乐家的民乐作品创作。并据此分析了中西方音乐家在音乐创作上呈现的不同倾向。例如澳大利亚音乐家更注重声音创作与自然和谐,而非传统旋律和技巧。这些差异反映了文化交流中的多样性需求,也增强了中西音乐的融合空间。
最后发言的是成都大学的季秋霞老师。她通过中国和泰国乐器的对比展示了中外民族器乐的差异和交融。中国民族乐器体系庞大,种类繁多,包括弦乐(如二胡、琵琶)、吹管乐(如竹笛、唢呐)和打击乐,表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与诗意。中国音乐强调和谐与意境,借细腻旋律表达情感。泰国民族乐器注重节奏与律动,常在庆典、宗教仪式中使用,传达明快、热烈的氛围。泰国乐器如罗锣、三弦琴和竹管圈笛等多具备浓厚的宗教与民间色彩,展示了泰国文化的活力。
研讨会进行到自由讨论环节,没有进行专题发言的各高校老师们,也积极进行了交流。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重合奏类课程,包括非专业院校,也在高校开设了非常优质的美育课程和建立了优秀的高水平学生乐团,其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此外老师们都肯定了活动所搭建的高校交流平台的价值,并对未来加强高校间密切来往交流表达了热烈的期待。
最后,林怡老师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林老师说道,各院校都很重视重合奏的教学,通过此次研讨会的交流分享,大家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和沟通感悟,从而不断提升重合奏课程的质量与课程建设。同时她再次感谢各高校参会教师的支持,并明确研讨会希望通过虚拟教研室的新模式,突破校际和地区的局限,探索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发展,共享学术教育资源,从而不断推动高校民乐专业的发展。
由此,“乐融中西”--海外留学教师专题学术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接下来,还将开展研讨活动的展演环节。教研室将联合各高校资源,以近年来的优秀重合奏曲目进行线下展演。期待各高校乐团,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展示他们的教学成果和舞台风采。
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
四川高校民乐重合奏虚拟教研室
2024年11月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