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配器》课程教学大纲

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管弦乐配器是作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这门课程所包含的技术成分十分庞杂,所有内容要求在一年半的学习中完成。

配器即指运用管弦乐队的音响特性,音乐语言形式,以千变万化的音色与形态可能性来完成音乐的写作。首先要求修这门课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和声、复调和曲式课的基础知识,进而学习管弦乐队的理论原理。管弦乐配器与音乐的原始创作十分密切。单就乐队思维的培养,器乐性能的把握,器乐想象力的展开与发挥,本身就伴随着创作的全过程。
传统的管弦乐配器基本理论与技能知识建立在西方二、三百年乐队发展的经验积淀和大师传世之作的成果之上。认真学习和研究前人的可贵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现代配器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现代声学理论的发展给以我们反瞻传统的利器,使我们能够有比过去更有利的条件来了解配器的真谛。因此,从传统出发向现代延伸,和从现代出发去学习历史是本课建构上的一个特点

传统的管弦乐配器基本理论与运用技能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将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乐队中各乐器族的基本乐器极其变形乐器的性能,发音原理,各个乐器的常用音区、表现力与技术的可能性。
第二阶段:学习各乐器组的分别配器与双组合配器(木、铜、弦、打组分别及交叉)。
第三阶段:管弦乐混合性能的配器及运用。

通过掌握理论与实践运用,最后使学生在技能上能够完成:
1. 歌曲、器乐旋律的配器;
2. 将多声部为基础的音乐转变为室内乐或管弦乐形式的配器。

为完成此教学目的,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参加每周的理论大课和完成指定的谱面作业。

二、教学时限与学时量

教学计划执行为三个学期(每学期17周),总共一年半时间(共计51周)。每人每周学时为:2+0.5学时,完成教学计划的总课时为:127.5学时。其中大课:102学时,个别课:25学时。

三、教学方式与实施步骤

本课教学的方式采取,理论学习-实践运用(习题)-分析谱例-听析作品-理论阐述(论文)环环相扣的教学步骤。特别强调学生要细心研究总谱,对照总谱进行分析。具体方式包括:
1, 将乐队总谱和钢琴谱进行对比;
2, 将乐队总谱改写为钢琴谱(双钢琴谱);
3, 将钢琴谱(双钢琴谱)改写为乐队总谱;
4, 比较不同流派的不同配法;
5, 实际演奏的现场听析于习作演奏。

四、考查与考试

每学期均进行考察和考试。结业成绩以最后一个学期的考试成绩为主,占60%。前面两学期的考查成绩以及平时改题成绩占最后成绩的40%。

参考书目及辅助教材:

a)杨立青编写的《管弦乐配器法》
b)前苏联音乐理论家米. 楚拉基著《乐器法》
c)英国音乐理论家戈登雅格著《管弦乐配器法》
d) 前苏联音乐理论瓦西连科著《交响配器法》
e) 辟斯顿著《管弦乐配器》
f) 牟洪著《管弦乐队配器法》
以下三本外文书籍: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The Technique of Orchestration Kent Kennan
Donald Grantham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2
The Study of Orchestration Samuel Adler W.W.Norton & Company, Inc.1989
Orchestration Walter Piston 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