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一)政策导向与学科发展需求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已将艺术课程(含美术、戏剧等)纳入必修体系,艺术素养成为综合素质评价核心指标,强化艺术理论人才的全链条培养已成为艺术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向。艺术批评作为艺术学理论的核心分支,承担着连接艺术创作与社会认知的桥梁作用,其育人价值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方针高度契合。
(二)行业人才缺口
当前艺术生态中,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批评人才严重匮乏。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亟需能够独立开展艺术品研究、策展与公共教育的专业人才,而传统艺术教育体系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三)课程定位突破
本课程是艺术学理论与管理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艺术理论史、论、评三个方向中“评”的核心体现。本课程旨在突破传统理论灌输模式,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评论人才。
二、核心做法
(一)课程体系设计
1.模块化知识架构
基础理论模块:系统讲授艺术批评的哲学基础(包括中西方艺术批评观、马克思主义史学与美学原则)、方法论体系(结构主义、图像学等)及历史脉络。
实践应用模块:以博物馆现场教学为载体,训练学生运用“图像学分析”“风格批评”等方法撰写展评报告,强化理论与实物的互证能力。
创新研究模块:引入数字人文工具(如AR文物复原技术),鼓励学生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等前沿课题研究。
2.跨学科融合
整合艺术史、艺术管理、传播学等学科资源,与“中西方哲学史”、“民俗学与民间艺术”、“博物馆学概论”、“艺术传播学”等课程相配合,打破学科壁垒,共同构建艺术理论人才的培养体系。
(二)教学模式创新
1.场景化教学
与多家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如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温江区文化馆、成都市温江区王光祈纪念馆)建立深度合作,每学期组织4-6次现场教学,并要求学生完成“作品符号解码—策展逻辑批判—公众教育方案设计”全流程任务,实现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2.双导师制培养
聘请美术馆策展人、独立评论家担任行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3.批判性思维训练
通过“争议案例辩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对争议艺术作品进行多维度解析,强化“真善美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育人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近三年毕业生中,多位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院校攻读硕博学位,如19级史论班张嗣来同学、21级史论班郑雨荷同学先后赴意大利攻读研究生。毕业生中不少比例任职于文博机构。
(二)社会服务能力彰显
课程团队联合地方文旅部门开发“天府古镇艺术节”,指导学生为个传统村落编制文化遗产活化方案,相关成果被媒体专题报道。
四、推广价值
(一)数据化开发
课程已在智慧树平台建成“艺术批评”慕课,提供高清影像资料与课程文件,入选四川音乐学院混合式课程。
(二)新时代美育创新样本
本课程通过“价值引领—能力建构—社会服务”的闭环设计,为破解艺术教育“重技能轻思想”难题提供实践方案,可进一步深化和推广。
结语
《艺术批评》课程以“铸魂育人”为根本,通过理论深耕与实践创新的有机融合,不仅培养了一批具有文化自觉与批判精神的专业人才,更探索出一条艺术教育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高校育人模式改革贡献了重要经验。
2021年3月30在重庆大足开展实践教学现场教学活动
2021年5月25日在成都博物馆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2026年6月23在建川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